
在首次的測試中,我們濃縮選擇,以以下幾點為挑選標準:
1.葡萄傳統的國家
1997年,當老闆娘首次開始經營紅酒生意時,就已經將產區鎖定在法國,經過這十幾年的炒作,法國紅酒大概就跟金門高粱、麻豆文旦一樣,都已幾乎是該種類商品的代表了,因為太多人進了,所以這次就不考慮。
目標轉向酒瓶子最愛的義大利,以及鄰居西班牙。
2.家族酒廠vs.代理商
不知是會釀的人不會賣,還是專家總是缺乏商人性格的緣故,目前許多對外的窗口都已由代理商取代,一個代理商擁有數家酒廠的代理權,可以一次帶給市場上從高至下的各個階層的需求,在這樣的商業模式下也許省掉了許多流程上的麻煩,但卻缺少了故事性,沒有故事性的酒,就不想喝了吧。
從數百個攤位中,精選家族式或個人酒廠,坐下來品嚐看看、也聽聽他們的想法,就像是聽從緣分一般的方式,尋覓葡萄酒良人。
3.中價位選擇
比較訝異的是,其實在前面兩個條件先經過篩選後,價格的挑選變成最後的考量了!八成是良人難尋,而一家酒廠也都有餐酒、reserve、品牌酒等多種選擇,所以只要在確認時把持住基本價位就不成問題。
真的都是最經濟實惠的選擇呢!
我已經開始期待它們來到台灣後,我們首次的相見歡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